老师,您好|崔海东:“崔”人奋进,亦师亦友亦知音

作者:向思宇、裔士烨、房璜、陈旻哲 部门审稿人:杨美成 单位:人文社科学院 发布时间:2025-10-03 点击量:10

以哲思为炬,燃亮圣贤绝学微光;以仁心为舟,摆渡青年精神迷津。在数年守望与无数对话里,他让人文温度,成为学子心途上永不熄灭的灯。

“听少禹兄讲横渠四句,忽然懂了读书人该有的风骨。”

“他从不说教,却用‘君子三变’,悄悄帮我校准了做人的标尺。”

“困惑时找他聊天,像在迷雾里遇见撑灯人——他不指路,却让我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。”

 ......

在我校人文社科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,崔海东有个比“崔老师”更亲切的称呼——“少禹兄”。这声跨越辈分的“兄”,藏着学生对他的信任,更藏着他从教以来“执事敬、待人诚”的师者本色。他以哲学为根脉,以人文精神为底色,在三尺讲台间,把“经师”的学识与“人师”的温度融于一体,活成了学生口中“亦师亦友亦知音”的模样。  

缘起:一堂公案定初心,一句“值了”赴终身

“我读研究生以后,即以学术为志业,认为读书、教书、著书乃人生最理想之状态。”谈及选择人文教师职业的因缘,崔海东的语气里满是笃定。从年少时“泛滥辞章、粗习拳脚”的乡村少年,到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博阶段“临深履薄、竭尽驽钝”的求学者,他始终向往着“赓续斯文”的事业,渴望把朱子“格物致知”的智慧、张载“为生民立命”的担当,传递给更多年轻心灵。 

入职乐竞在线平台(中国)官网后,这份向往逐渐落地为具体的教学日常,而真正让他清晰认定“这是值得一生坚守的事业”,是初登讲台时的一次课堂互动。在他刚开始授课的那段时期,他曾在课堂上引述了唐代南泉普愿法师与宣州刺史陆亘之间著名的“瓶中之鹅”禅宗公案。这则公案深奥非凡,超越了常规思维的范畴,本意是作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挑战。然而,一位名叫陈紫阳的学生却出人意料地给出了精准的答案。崔海东当即察觉“此子可教”,此后便多相“栽培”,常与他探讨经典、分享学术见解。 

如今,陈紫阳已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,回望在江乐竞在线平台(中国)官网的求学时光,他曾对崔海东这样说:“当年我有很多选择,机缘之下来到江乐竞在线平台(中国)官网,但遇到少禹兄,值了,不虚此行。”学生的这句“值了”,没有镌刻在荣誉证书上,却深深印在崔海东心里。自此,“与诸生教学相长、抚字善心”,成了他从未动摇的教育初心。 

内核:人文传“至善”之智,薪火证“灯灯”之暖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在崔海东眼中,文科教育赋予学生最宝贵的礼物,从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,而是对如何“止于至善”的批判、反思与质疑的思维与能力——这种能力,是面对复杂世界时不盲从的清醒,也是选择人生方向时不迷茫的底气。 

他常以唐代诗人权德舆“马首向何处,夕阳千万峰”两句诗自勉,希望未来学生回忆起自己时,脑海中能浮现“千山独行,不必相送”的画面:愿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人文智慧,独立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山海。这份藏在诗句里的期待,早已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心中结出温暖果实。 

去年教师节,崔海东翻出一张旧卡片,上面写着“感谢您如此明亮耀眼,做我们平淡岁月里的星辰。少禹兄,节日快乐!”他感慨地发了朋友圈,很快便收到政行专业第一届学生陈璐婷的微信。如今正在杭州某高校任教的陈璐婷在微信留言中提到,自己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,都会讲到这样一则江乐竞在线平台(中国)官网的故事——崔海东历年来接手新生,都会安排“课前五分钟演讲”,正是这个环节让曾经胆怯的她重拾信心,一路奋发读研、入职高校。“我从教的初心,就是成为像少禹兄一样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,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,哪怕只有一点点光和热。” 

陈璐婷的话让崔海东深受触动:原来“薪火相传,灯灯而继”从不是抽象的口号,它就藏在学生把自己的影响蕴下再转化为照亮他人前路的光里,具体又温热。 

守望:三年促学破“短板”,一封捷报见花开 

“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,需要制订不同的激励方案,不能用‘一刀切’的方式对待。”崔海东始终坚信,教育是“静待花开”的事业。

2019届学生陈源的成长,便是他“守望教育”的典型故事。

陈源专业知识扎实,思维敏捷,对中国哲学、政治哲学有着浓厚兴趣,人也聪明上进,却有一个明显的“短板”——英语基础非常薄弱,崔海东对此都看在眼里。从陈源大一开始,他便开始“盯着他狠抓英语”,也正是他的这份守望的耐心与信任,逐渐帮陈源克服了对英语的畏惧。 

当陈源成功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研究生,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崔海东时,他既高兴又坚定:“收到他考上的消息后,我不仅为他开心,也觉得这种‘因材施教’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——只要肯花心思、有耐心,每个学生都能突破自己的‘短板’。”那一刻,所有的等待与付出,都有了最热烈的回报。

后来陈源毕业时崔海东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赠给他,“君询勿正应何发,曰止曰征宜省察。气若怯如当力行,意之盛者防襄拔。善根涵养永明灯,日用磨礲抷土塔。泰岳翻飞万岫云,鱼龙莫教相殽杂”。 

传承:一夕批评明“本心”,一句箴言铸“人格”

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,很多时候是在课堂之外不经意间完成的。”崔海东对此深有体会,因为他自己,正是被恩师的人格风范深深影响过的人。 

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读博一时,年轻的崔海东“浑身长刺、狂妄自负”,特别喜欢与人辩论,有时为坚持观点,甚至会在讨论中出言不逊、意气狰狞。有一次,他因学术观点与同学争执,恰巧被系主任徐小跃老师撞见。徐小跃老师当即批评他:“你不能涵养本心,发而中节,犹陷气质之窠臼。”这句批评如当头棒喝,让崔海东幡然醒悟。此后,他以荀子“以仁心说,以学心听,以公心辩”要求自己;随着学识与阅历增长,更进阶到“以学心说,以学心听,且无辩”的境界——明白学术探讨的目的是探寻真理,而非争胜。“徐老师的批评,不仅改变了我做学问的态度,更影响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。”

 时过境迁,如今崔海东也成为了那个用人格风范深深影响学生的“恩师”。陈紫阳至今清晰记得,2012年秋天的一堂课上,崔海东讲解《论语》中“君子有三变,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”,这么多年来,他一直以这“三变”为标准修养自身;学生黄楚仪更将课堂上讲解的横渠四句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纹在身上,当作一生奉行的信念。 

心语:“惜时向学”寄后辈,“立志笃行”明方向 

若面对所有学生与年轻同事,崔海东最想分享的心里话是一句朴素却恳切的叮嘱:“要珍惜时间,好好学习。” 

在崔海东看来,青春时光稍纵即逝,却有不少人或沉湎于气质之性,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驰骋挥洒中;或自甘于碍碍无为,以躺平佛性的心态荒废岁月,如此白白虚度,到头来都是大梦一场。他常对后辈说,人生的首要任务是“立志”——要豁醒自己的天地之性,挺立德性主体,明白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、意义与价值,先初步定下人生的大概方向,再在实践中辩证否定、渐进调整。

而“立志”之后,更要“笃行”:一方面要在精神境界上见自己、见天地、见苍生,不断提升格局;另一方面要在实际的学识、能力上扎实积累,为将来修身齐家、服务社会、报效国家打下良好基础。同时,他也提醒大家不必过度紧绷,过犹不及,保持黄金分割、动态平衡就好,三分放松、七分努力,才能走得稳、走得远。 

使命:“师德人文”相共生,“仁智勇”种润心田

古人说“经师易得,人师难求”,又说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”。作为人文社科教师,崔海东认为,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,是“以德立身、以德施教”的行为规范;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,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、关注心灵成长的追求——二者内在统一、共生并存。

他始终希望通过一言一行,在学生心中种下“仁、智、勇”三颗种子:仁者爱人、推己及人,让心灵保有温暖;独立思考、明辨是非,让思想保持锋芒;勇猛精进、守护正义,让行动充满力量。

手捧经典,立足讲台,崔海东的目光始终澄澈而坚定。他让师者的内涵超越了知识的传授,成为精神的摆渡与人格的映照。“崔”人奋进,在他这里化为信任的陪伴与静待花开的从容;亦师亦友亦知音,更是一种以心照心、以智启慧的生命对话。他是一位智慧的同行者,更是一位赤诚的守望者。这份守望,已然点亮了许多青春的心灵;这束光,也必将伴随着他们,去照亮更远的地方。 

【个人简介】崔海东,哲学博士学位,副教授,硕士导师。主要从事中国哲学、政治哲学及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,已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,出版《唐代儒士佛教观》《江苏书院史》《原儒(先秦卷)》等学术著作。主讲中西政治制度史、中西方政治思想史、政治哲学、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等课程。


学校要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