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,您好丨金辉:做与学生并肩探索的“同行人”

作者:张静 部门审稿人:周春燕 单位: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法制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25-09-10 点击量:291

“她总是把问题抛给我们,在一问一答中,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,变得鲜活易懂。”

“她不仅教会我们‘如何说’,也让我们明白‘为何这么说’。”

“她特别懂我们,总能站在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。”

……

从畏惧上台到自信表达,从理论困惑到实战能手,她的课堂改变了许多学子。

在今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,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金辉教授领衔的《管理沟通》课程团队,凭借创新性的教学设计、扎实的教学实践和突出的课程建设成果,从新文科正高组中脱颖而出,荣获全国一等奖。从教多年,金辉教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。学生于她,是“家人”;教学于她,是毕生的事业,更是热爱的原点。在第41个教师节,让我们走近金辉教授,听她讲述——如何用热爱与创新,重塑一门课、温暖一群人。

“那些双向奔赴的温暖,让我坚定走下去”

“老师,原来沟通不是天生的,是练出来的。”当那个曾经连上台发言都声音发颤的学生,在期末汇报后发出这样一条消息时,金辉坐在屏幕前,眼眶湿润。她知道,又一盏灯,被点亮了。

谈起那些让自己坚守教育初心的时刻,金辉的眼中闪烁着光芒。在《管理沟通》课堂上,曾有一位特别害怕上台的学生,甚至在期末申请“只做书面材料,不上台展示”。金辉没有急于说服,而是先倾听他的顾虑。“怕内容没人听,也怕说错被笑。”学生的回答简单却真实。面对这种情况,金辉先肯定了这位学生“想传递有价值信息”的初心,再结合课程知识点引导他:“怕没人听是没找对受众需求,怕出错是缺逻辑结构,咱们小步迭代,我陪你慢慢厘清思路。”

令人惊喜的是,期末时,这位学生主动要求第一个上台汇报。虽然开头仍有些紧张,但按照他们共同打磨的“金字塔结构”,他的汇报最终赢得了满堂掌声。“那一刻,我更加确信,大学老师的价值,就是陪伴学生跨越成长中的鸿沟,为他们搭建通向自信的桥梁。”金辉说。

除了见证学生的成长,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也常让金辉倍感幸福。有一次,她精心设计的“冲突沟通”模拟演练课堂效果不如预期,让她倍感失落。没想到当晚七点多,手机里陆续弹出学生的留言:“老师,其实今天的模拟演练很有启发,只是我们还需要消化”“老师,我们小组已经在复盘啦”......

“看着这些消息,我瞬间被‘治愈’了。”金辉笑着说:“教师的幸福,莫过于在教与学的路上,师生彼此支撑、共同成长,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,让我坚定走下去!”

“心里有学生,教学才能走进学生心里”

在金辉看来,教育家精神是对每一位教育者奋斗目标和工作方向的生动引领,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“心里有学生,才能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。”

“老师不能光赶教学进度,更要看见每位学生的困惑与需求,把他们的成长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。”金辉说。有一次讲“跨部门沟通”,她注意到有个学生频频走神。课后了解才知道,这名学生会干部刚因和其他部门同学沟通不畅闹了矛盾,觉得“课上知识不实用”。

“心里有学生,就是要不回避学生的真实困惑。”金辉索性把这位学生的真实困境转化成教学案例。下次课上,她以“匿名案例”的形式,带大家分析“跨部门沟通中如何用‘共识法’化解分歧、达成共赢。”课后,还特意留下这名学生一起讨论“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,该如何推进沟通”。后来学生告诉她,他和其他同学的矛盾成功用沟通化解了,还感慨“原来老师讲的内容,真的能解决问题”。

“其实‘心里有学生’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。”金辉解释道:“它是发现学生陷入困惑时,用真诚回应的耐心;是留意学生学习节奏差异时,提供个性化支持的细心;是重视学生学习反馈时,灵活优化教学的用心。”

这种教学态度深深感染着学生。工商管理专业的王南丁同学说:“金老师的智慧课堂,完全不是传统‘老师讲、学生听’的样子。大家全程互动、氛围特别活,我们都爱上她的课!”

“传承中国智慧,让学生讲好‘中国话’”

这次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,离不开金辉和团队多年的教学探索。而这份荣誉的底色,是他们课程改革的初心——“传承中国智慧、传播中国声音”。

“和很多经管类课程一样,《管理沟通》课程起源于西方,传统教学中很多理论、案例多基于西方职场文化,在东方语境下要么‘水土不服’,要么‘隔靴搔痒’。”金辉介绍道。

在本次大赛中,金辉的教学创新核心是在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基础上,通过“中式管理智慧嵌入、中华传统文化融入、中国企业实践植入”,重构课程体系,让学生既能掌握中国式沟通底层逻辑,更能讲好地地道道的“中国话”。

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,最大的挑战是“学生缺乏企业管理沟通的实践经验。”为了攻克这一难题,金辉和团队从“资源供给”和“实战训练”双管齐下。在资源端,她们创建了“全真务实”教学资源库:与行业专家共创企业管理沟通案例、与实训基地共建沟通实践项目、邀请企业高管录制“业界导师的沟通之道”影音资源……将企业的真实场景、案例、项目和声音引入课堂,缩短理论课堂与管理职场的认知距离。在训练端,她们借助AI智能体、AI大模型等数智技术,设计了“通用沟通场景的人机对话训练、冲突场景的人机对抗训练、复杂沟通场景的人机协作训练”等差异化训练,让学生在安全且可反复试错的环境中积累“实战经验”。

“这个挑战的克服过程,其实是从‘教理论’走向‘育能力’。”金辉说:“《管理沟通》不只是一门课,更是一场帮助学生“如何被听见、被理解”的成长之旅。”

这种教学模式也给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。令金辉印象深刻的是:一名学生在实习时发现公司“新老员工传承难”,他运用课上学到的数字沟通理论,结合对新老员工的一手调研后,向公司提出了“数字师徒沟通制”的一揽子解决方案,最终被公司采纳并交由他牵头推进试点。“学生能用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我打心眼里为他们自豪。”金辉欣慰地说。

通过参赛的淬炼与多年实践,金辉对“上好一门课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:“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,锚定真实需求;其次要打破边界,链接真实世界;最后要开放共创,师生双向成长。”

 

手捧全国一等奖的奖状,金辉教授的目光依然澄澈而坚定。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:教育的美好,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,更蕴含在每一堂课、每一次对话、每一段师生并肩探索的路上。她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证明:真正的教学创新,始终始于理念、成于实践、归于育人,致力于培养出更多能投身海洋强国建设、既能传承中国智慧、又能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管理人才!

【个人简介】金辉,教授,博导,经管学院副院长,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,入选省“社科优青”、省“青蓝工程”、市“金山英才”,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。


学校要闻